【采耳师培训】-走进采耳师,体验慢生活

        我国民间有三大快活之事:洗澡、捏脚、掏耳朵。掏耳朵古时雅称“采耳”,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枝奇葩。 采耳师灵巧的手指操弄各式工具在人耳狭小的乾坤内大做文章,耳内时而像小虫爬过轻痒难耐,时而如微风吹进沁心爽肺,时而磬声幽响,时而洪钟轰鸣。

【采耳师培训】-走进采耳师,体验慢生活

       有人掏了两次耳就上瘾,把这小舒服当成人生一大享受。 成都采耳古来有之,市内大小茶馆,旅游景点等随处可见,古书有云:茶肆一隅,两人一坐一站,如点穴盘凝伫。如事者相询:“何事?”答曰﹕“采耳也”。

      1.古代:采耳是贵族才能享受的 在古代,采耳流行于上层社会,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采耳无论在技术延深方面,还是在兴起领域方面,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。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时,采耳开始流入民间,并融入到了传统理发行业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亦不被湮没,得到了保存与发展。

       目前,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挖耳勺出现在商朝——殷墟妇好墓中挖掘出来的两支玉制鱼形挖耳勺,"鱼身细长,口、眼、尾、以及脊鳍、胸鳍都刻制清晰…… 鱼形的尾部细收,尾端雕成耳勺。头部的鱼眼,透雕为穿孔,可以佩戴。"可见早在商朝挖耳勺的制作技术已经纯熟了。 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挖耳勺,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。古人还把挖耳勺和发簪相结合,发明了"一丈青"。《红楼梦》第五二回:“ 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,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,向他手上乱戳。”

      2 .如今:采耳将成为成都文化名片之一 成华区采耳文化 促进会正式成立 4月16日,成都市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。据统计,目前全成都有近2000人从事“掏耳朵”职业,均属各自为阵,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的成立,一方面组织技能培训,一方面规范行业自律,并继续挖掘、整理、传承、弘扬成都的“采耳”绝技,将其打造成成都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
        真正的采耳,不是简单的掏耳朵,更不是有个小勺、有把刷子就能够实施的。专业的采耳工具就有:竹耳扒、竹鹅毛棒、铜丝鹅毛棒、鸡毛棒、铗子、震子、马尾、刮耳刀、头灯、手握式聚光灯、双氧水、酒精、棉花棒、耳起(耳铲)、耳勾、银针毛棒、耳朵穴位模型、工具箱等。此外,专业系统的知识与技术也必不可少。

        如今,采耳作为一门精湛技术,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而且已经发展为一种保健养生方式。它融合了传统中医学的特点,不仅具备了清污除垢的基本功效,还能有效防治各种常见疾病,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提供康乐享受,因此也备受现代人青睐。

相关新闻